相对于目前仍旧比较昂贵的蓄电池来说,光热发电项目可以通过储存热水、导热油、熔盐或者空气来实现对太阳能的储存。
因此,英利绿色能源2014年出货量较2013年仅增长3%至4.6%。第四季度,我们预计总计开工建设50MW至60MW的下游项目。
英利绿色能源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苗连生表示:为了寻求我们出货量和盈利能力之间的平衡,我们决定将2014年全年出货量目标修订为3.3-3.35 GW。该公司还报告,第三季度毛利润为1.15亿美元,毛利率为20.9%。该公司报告,第三季度净收入为5.515亿美元,而上季度收入为5.495亿美元。组件总出货量为903.4MW,而2014年第二季度为887.9MW,仅仅处于此前为该季度设定的目标的较低端。然而,该公司依然亏损,报告第三季度净亏损为2000万美元,较第二季度4600万美元的净亏损有所降低,较2014年第一季度5500万美元的净亏损进一步降低。
英利绿色能源此前预计2014年完成400MW至600MW的下游光伏项目。因此,我们预计由我们自己或与我们的合作伙伴一起,到2014年底开发约400MW的下游项目。并兼任SEMI 中国光伏委员会委员、美国科尔曼研究集团(Coleman Research Group)太阳能光伏专家团成员、深圳市太阳能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在保证终端产品质量水平基本相当的基础上,我们的设备价格要比国际上低一半甚至更多,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做不到的。你想想,如果以光电转换效率来衡量产业技术发展水平的话,我们每年差不多0.5%的效率提升是从哪里来的?这些年有全新的技术出现吗?显然没有。而从度电成本来看,在2008年,每度光伏电的成本大约是四块钱,现在在东部地区才1元钱,也已大幅下降。这里面的平衡并没有那么容易,所以才有那么多的实验室技术难以产业化。
更重要的是,由于产业基础不同,我们和国外的研发侧重会不一样,国外可能更多是基础研发,而中国企业则会侧重于应用研发,也就是接近产业化的技术的研发。而我们,是成百上千家企业投入巨大地在不停的试。
一些国家可以在实验室里把技术做到很高端,却无法做到如此大规模的产业化大生产,还能保证我们这样的技术水平和成本。我相信,按照这个规律发展下去,再考虑到传统能源的环境成本,要不了十年,不用补贴,光伏在中国就可以实现与传统能源的竞争。目前来看,成本的降低可以说是光伏行业最为明显的一个规律,从十年前的每瓦几十块钱降低到现在的几块钱,趋势非常明显。而产业化则不同,不但要考虑制造成本,还要考虑批量生产时的质量和技术水平的稳定。
记者:有人认为,光伏技术是从半导体技术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更简单的技术,甚至认为光伏是一个没有技术含量的行业,您怎么看待这种认识?王俊朝:首先,光伏制造中只有一部分工序用到了半导体工艺和设备。记者:那么,设备、工艺和产业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王俊朝:设备是一个产业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的支撑,产业不可能健康发展。记者:如果要跳出这种简单产能复制的循环,可能还需要对产业发展规律有更清晰的认识。人家为什么封锁我们?因为我们的产业化水平比他高,已经把他逼得没路可走了。
前两年一些企业为了规避欧美双反曾到东南亚等地建厂,为什么规模一直不大、现在也不去了?当地的土地、劳动成本确实很低,相比日益上涨的中国很有竞争力,可由于产业配套不完善,生产消耗品大多都要从中国进口,造成最终产品跟中国生产的比几乎没有竞争优势。记者:目前有传闻说,一些大公司仍然在扩张。
那么,中国光伏制造业凭什么能有如此强势的竞争力?为什么掌握尖端技术的欧美国家却打不赢由自身技术基础武装起来的中国徒弟?光伏的技术含量究竟表现在哪里?其装备、工艺与产业又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作为中国光伏行业最权威的装备技术专家之一,王俊朝及其团队在帮助无锡尚德完成了第一条新增生产线的建设后,几乎经历了天合、中电、晶澳、林洋、英利等早期国内所有一线光伏企业的首条生产线建设,并由此引领了光伏装备国产化的潮流。也就是说,光伏的成本要降低到与传统能源接近才有出路。
这种趋势反映到技术上,则是光伏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不断提升。在2010年以前,每年基本都保持0.5%左右的效率提升,近两年这一比例有所下降,大约在0.4%左右,也可能再过几年会减少到0.3%,但增长趋势仍然是明显的,也是很有规律的。这就回到了刚才的那个话题。工艺等于是提出了一个想法,但要通过设备来实现,或者说制造出来,才能成为产品。也就是说,当一种技术越是被大量应用,就越是容易产生创新的土壤来强化、提升乃至延伸这种技术的发展。为什么大家都说光伏制造没有技术含量?因为光伏的技术是开放的,因为光伏的技术包含在设备和工艺里面。
其实,这才是人家要双反我们的真正原因。在这个基础上,当你能够大批量地通过设备制造出同质量的产品时,就成为了一个产业。
我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我们必然能捅破目前与西方尖端技术之间那剩余20%的差距,乃至超越之。在这种情况下,毫无疑问,产能越大的企业,面临的挑战也越大。
这几年,中国光伏制造正是经过大量的尝试,不论是国外的设备还是国内的设备,通过每年稳定地生产出几十吉瓦品质稳定、技术等级较高的产品,因此掌握了大量的大生产的工艺技术,也就是我所说的产业化技术。道理很简单,技术的突破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
那么,光伏产业发展至今,是否有什么明显的规律?王俊朝:光伏的出路在于要能和传统能源竞争。因为这需要一种综合的能力,也就是产业化技术实力,其中牵涉到装备、工艺、材料、管理、市场等诸多配套,是一个系统工程。以下是经过整理的访谈内容:记者:如果以2002年无锡尚德成立作为中国光伏产业化发展的起点的话,则短短的十二年中,这个行业可谓风起云涌、精英辈出,作为这一过程的亲历者乃至推动者之一,您怎么看待中国光伏制造业如今的国际竞争力?王俊朝:我总结了一个概念,叫做产业化技术,指的是一个产业的大生产的技术能力。所以,严格的说,光伏技术应该是半导体技术在另外一个行业的应用。
记者:这与许多人对行业的认识显然有不小的差别,那么,在您看来,是什么原因让中国光伏制造业如此领先?王俊朝:资金充裕、投资欲望强、对新产业敏感是主因,再加上胆子大,我们什么都敢试。而且,纵览数十年的中国现代工业发展史,中国在国际上真正具备竞争力的行业,恐怕也只有光伏。
光伏技术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同质化产能的无限扩张并不可取。无论是新的装备、工艺还是材料,两三家企业和一百家企业去试,其结果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有了这个80%的基础,又有这么庞大的产业作为支撑,只要这个产业保持正常运转,就必然会有一些企业拿出投资和精力来做研发。一方面,多数舆论认为,国内光伏制造产能严重过剩的主要原因是这个行业缺乏技术的门槛。
人物简介王俊朝:教授级高工,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专家、科技部国家技术前瞻(先进制造领域)研究组专家、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装备业、新能源业)专家组成员,深圳丰盛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光伏产业虽说还没有百分之百解决这个问题,但却是与电子有关的行业里解决得最好的。当设备厂商更新设备和工艺时,制造企业过去的产能就可能落伍或要淘汰。我觉得,这应该是未来的一种趋势。
同时,国产设备近些年的发展也非常快,最早我们只能做扩散炉,后来是刻蚀机、单晶炉、层压机,再后来是PECVD、铸锭炉、多线切割、自动化设备等等,越来越的光伏设备都实现了国产化。可结果却发现,要把这么简单的技术产品如此大规模地做到一致,真的很不容易。
那个时候,中国光伏制造业就是全球最大的试验场,欧美许多实验室的尖端设备和工艺,正是经过大量中国企业的试用,不断获得反馈才逐步完善、提高的。在这位中国光伏制造业产业化发展历程的见证者看来,中国光伏制造不但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且未来一定会成为全球光伏产业化技术的引领者。
在实验室,也许做2兆瓦的规模结果还可以,可一旦成倍放大,比如100兆瓦,可能技术就行不通了,甚至设备原理都要改变。不要以为这个行业还很差劲儿,目前状况不太好,是因为我们发展太快,因为国外害怕我们,对我们封锁市场,因为暂时的过剩让金融支持退却而资金紧张。
© 1996 - 2019 博闻强志网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
地址:顾家方田